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新聞中心
規劃38個超級工廠,歐洲欲打破亞洲電池壟斷地位?
類別:行業動態 發布時間:2021-07-01 04:31:49 瀏覽:1200次
[返回]
2021/06/28 作者: 子蕊 來源:電池聯盟當前,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占據著動力電池市場的主要份額。不過,隨著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及對電池需求的大幅增加,為了解決電池供應問題,歐洲急需建立自己的電池產業鏈,以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
歐洲計劃建設38個超級工廠
歐盟非政府組織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6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現有項目中已建設或正在建設的超級工廠總數達到38個,預計總年產量為1000千兆瓦時(GWh),相當于生產1670萬輛純電動汽車,成本超過400億歐元。
外媒表示,隨著這些工廠的相繼建成,歐洲電動汽車電池的產量也會有明顯提升,預計在2025年可生產462GWh,2030年增至1144GWh,是今年預計可供應的87GWh的13倍,歐洲自身的電動汽車電池供應能力將明顯增強。
歐盟于2017 年成立歐洲電池聯盟,目的是減少對亞洲進口電池和其他技術的依賴。該聯盟被稱為 “電池領域的空中客車”,涉及包括汽車制造商和能源集團在內的數十家公司。
繼2019年12月批準了一項由7個國家資助的32億歐元的計劃后,今年1月,歐盟正式批準一項歐洲電池革新項目,將為包括特斯拉在內的42家公司提供總額29億歐元的資金援助,以支持歐盟國家的電動車電池技術研發和生產。
今年3月,德國和法國的經濟部長以及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在德國《商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歐盟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生產至少70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
據悉,為確保電池的自主性(包括開發鋰、鎳和石墨等關鍵原材料的獨立供應),目前歐盟已經在70個項目中總計投資近200億歐元。
歐洲本土電池企業擴產加速
為了擺脫對亞洲電池的依賴,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已經行動起來,紛紛宣布擴產計劃。
大眾預計到2030年,在歐洲的電池需求量為240GWh/年。為確保電池供應,大眾集團希望攜手合作伙伴在歐洲建立6座電池工廠。
Northvolt將和沃爾沃于2022年在瑞典建立一個動力電池研發中心,并在歐洲建立一個超級工廠。
Stellantis集團旗下包括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雪鐵龍、道奇和菲亞特等品牌,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其電池產能提升至250千兆瓦時。此外,今年該公司可能會作出在歐洲和北美建設更多電池工廠的決定。
梅賽德斯奔馳3月5日宣布自產電池單體,計劃向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工廠投資數億歐元,2023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將由外部采購鋰電池轉變為部分內部生產。而由于國內電池供應商孚能科技送檢電芯樣品出現問題,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或改變思路,考慮自產動力電池。
特斯拉則希望將柏林附近的超級工廠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并在2030年產能達到250GWh。
歐洲何時實現電池自給自足?
“預計到 2025 年,我們將能夠滿足汽車制造商對電池的所有工業需求?!?馬羅斯?謝夫喬維奇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但在分析師奧利弗?蒙蒂克看來,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原因是電池工廠需要原材料,而歐洲的原材料并不能滿足這一龐大需求。
據T&E預計,若歐洲電池生產能力飛速提升,對材料的需求將顯著增加。到 2030 年,歐洲對鋰的需求預計將飆升18倍,同時也需要5倍以上的鈷。
如果想建立一個完全閉環的供應鏈,礦產資源的來源是個大難題。因為絕大多數電池材料需要在非洲大陸被提取、精煉、加工并生產成電池,這必須通過大量資金來保證原材料的正常供應。
歐洲對電池技術定下的新目標是:“更少的材料,更多的電池”,希望到 2030 年,完成每千瓦時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鋰平均含量下降一半的任務。
與此同時,除了歐洲境內的德國和捷克共和國擁有大量鋰儲量外,歐盟還要保證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和智利等國家的原材料供應。
不過,目前看來,歐洲在短期內實現電動汽車電池的自給自足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無論是LG、三星SDI、SKI等韓國企業,還是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中國電池企業,都已在歐洲開辦工廠,今后還或將有更多的中韓電池企業在歐洲進行布局,這對歐洲本土電池企業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歐洲計劃建設38個超級工廠
歐盟非政府組織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6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現有項目中已建設或正在建設的超級工廠總數達到38個,預計總年產量為1000千兆瓦時(GWh),相當于生產1670萬輛純電動汽車,成本超過400億歐元。
外媒表示,隨著這些工廠的相繼建成,歐洲電動汽車電池的產量也會有明顯提升,預計在2025年可生產462GWh,2030年增至1144GWh,是今年預計可供應的87GWh的13倍,歐洲自身的電動汽車電池供應能力將明顯增強。
歐盟于2017 年成立歐洲電池聯盟,目的是減少對亞洲進口電池和其他技術的依賴。該聯盟被稱為 “電池領域的空中客車”,涉及包括汽車制造商和能源集團在內的數十家公司。
繼2019年12月批準了一項由7個國家資助的32億歐元的計劃后,今年1月,歐盟正式批準一項歐洲電池革新項目,將為包括特斯拉在內的42家公司提供總額29億歐元的資金援助,以支持歐盟國家的電動車電池技術研發和生產。
今年3月,德國和法國的經濟部長以及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在德國《商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歐盟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生產至少70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
據悉,為確保電池的自主性(包括開發鋰、鎳和石墨等關鍵原材料的獨立供應),目前歐盟已經在70個項目中總計投資近200億歐元。
歐洲本土電池企業擴產加速
為了擺脫對亞洲電池的依賴,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已經行動起來,紛紛宣布擴產計劃。
大眾預計到2030年,在歐洲的電池需求量為240GWh/年。為確保電池供應,大眾集團希望攜手合作伙伴在歐洲建立6座電池工廠。
Northvolt將和沃爾沃于2022年在瑞典建立一個動力電池研發中心,并在歐洲建立一個超級工廠。
Stellantis集團旗下包括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雪鐵龍、道奇和菲亞特等品牌,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其電池產能提升至250千兆瓦時。此外,今年該公司可能會作出在歐洲和北美建設更多電池工廠的決定。
梅賽德斯奔馳3月5日宣布自產電池單體,計劃向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工廠投資數億歐元,2023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將由外部采購鋰電池轉變為部分內部生產。而由于國內電池供應商孚能科技送檢電芯樣品出現問題,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或改變思路,考慮自產動力電池。
特斯拉則希望將柏林附近的超級工廠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并在2030年產能達到250GWh。
歐洲何時實現電池自給自足?
“預計到 2025 年,我們將能夠滿足汽車制造商對電池的所有工業需求?!?馬羅斯?謝夫喬維奇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但在分析師奧利弗?蒙蒂克看來,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原因是電池工廠需要原材料,而歐洲的原材料并不能滿足這一龐大需求。
據T&E預計,若歐洲電池生產能力飛速提升,對材料的需求將顯著增加。到 2030 年,歐洲對鋰的需求預計將飆升18倍,同時也需要5倍以上的鈷。
如果想建立一個完全閉環的供應鏈,礦產資源的來源是個大難題。因為絕大多數電池材料需要在非洲大陸被提取、精煉、加工并生產成電池,這必須通過大量資金來保證原材料的正常供應。
歐洲對電池技術定下的新目標是:“更少的材料,更多的電池”,希望到 2030 年,完成每千瓦時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鋰平均含量下降一半的任務。
與此同時,除了歐洲境內的德國和捷克共和國擁有大量鋰儲量外,歐盟還要保證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和智利等國家的原材料供應。
不過,目前看來,歐洲在短期內實現電動汽車電池的自給自足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無論是LG、三星SDI、SKI等韓國企業,還是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中國電池企業,都已在歐洲開辦工廠,今后還或將有更多的中韓電池企業在歐洲進行布局,這對歐洲本土電池企業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